霍山县法院:法官村里驻 助民解烦忧

时间:2022-08-04 09:06:21 稿源:安徽日报

  近日,记者来到霍山县大化坪镇白莲崖村,这是霍山县最偏远的山村之一。走进该村的瑞文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眼前一派繁忙的景象,工人们正在机器旁加工着一根根粗大的毛竹。“我们现在已经投资了200多万元了,有工人50多人,每天都可以加工20多吨的毛竹制品。”企业负责人看到前来回访的霍山县法院执行局局长张正超,热情地迎了上去介绍近况。

  很难想象,就在半年前,这繁忙的厂房还是闲置的。张正超告诉记者,这里原本是登辉竹业有限公司的厂房,该企业因为经营不善,牵涉了30多起诉讼、执行案件。“这家企业处于倒闭状态,且法定代表人下落不明,导致了案件执行常年无实质性进展。”张正超说。

  转机出现在2021年,当年霍山县法院推出了“一村(社区)一法官”工作机制,通过“部门包乡镇,法官包村”的方式,全院8个业务部门、32名员额法官包保全县17个乡镇(开发区)144个村(社区),常态化开展入村走访、普法宣传、巡回审判、法律咨询等活动,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张正超所在的执行局便负责包保大化坪镇,在白莲崖村走访期间,法官们了解到登辉公司遗留下来的难题,为了帮助当地竹产业发展、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法官们先后7次与当地政府对接,详细了解登辉公司投资经过、债权债务、现存资产、查封查扣等信息,在与查封法院沟通后,由政府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查封的登辉公司厂房及附属物进行了评估,变现28万余元。“当地一位申请执行人黎绍兰因工伤致残致贫,我们多次与其他申请执行人商议,最终达成一致,28万余元除部分用于解决首封案件执行款外,剩余部分优先用于兑付工伤赔偿款及其他涉民生历史遗留问题。”张正超告诉记者,法院很快便为黎绍兰办理了10万元的工伤赔偿款。老问题得到解决,利用老旧设备厂房,大化坪镇也顺利找到了新的客商,白莲崖村当地竹产业也获得了新的生机。

  “‘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就是让包保法官为群众和基层政府提供法律咨询,宣传普法知识等等。我们要求包保法官每年至少要前往包保村开展2次走访,了解各村村情村貌、村急村难等情况,与各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联系,为日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打下基础,尽力为村乡一级与当地百姓提供法律服务。”霍山县法院政治部主任魏志刚告诉记者。为了方便群众,霍山县在每个村服务大厅的显著位置都放置了法官的工作标牌,公布了联系法官、书记员(法官助理)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及本院诉讼服务中心的联系电话,确保人民群众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咨询解决。截至目前,29名包村法官累计开展入村走访139次,建立微信工作群24个,组织法官前往包保乡镇、社区、学校、企业等地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8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8起,开展巡回审判4次。

  “自打将联系方式留在了村里,我时不时都会接到群众的求助电话,很多都是一些小问题,只要把道理、法律常识和群众说明白了,大家都会理解。能将这些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我也感到十分欣慰。”张正超说。

  土地确权、盘活企业、民事纠纷……短短一年的时间里,通过一村(社区)一法官的工作,霍山县法院的法官们与群众走得更近,解决的问题更多。就在今年6月份,该院执行庭在1天之内连续收到了5面锦旗,当地多个乡镇的群众用这种质朴的方式,向包保法官们表达自己的谢意。

  “‘一村一法官’是法院延伸司法职能、服务平安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新形势,最终目的还是为群众、为基层政府解决更多的难题。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会继续贯彻‘一村一法官’‘诉前调解’等工作机制,在普法宣传、化解纠纷上继续加大力度,用新的工作方式,架起法院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魏志刚说。

  本报记者 张大鹏 袁野

编辑:杨滟
友情链接